“中国好人”曾朝平:水电家庭的心灵信使

光明网 2022-11-25 19:57:32

“爸爸,你是在做一件很伟大的事,你是我的骄傲,我觉得你特别了不起。”在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实验小学的课堂上,一个小女孩正在给大家朗读自己写的信。

这是一封写给远在千里之外工作的父亲的信,一字一句,无不饱含着孩子对于父亲的爱,让人听后不禁潸然泪下。这样的场景在这所小学中并不罕见,用书信方式把远方父母与孩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曾朝平。

一次求助让孩子与书信结缘

对于葛洲坝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来说,有一个远在千里之外工作的父亲是很常见的事。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为了兴建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一批水电工程建设者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于宜昌,葛洲坝实验小学也应运而生。两大水利枢纽竣工后,大批建设者开始远走他乡进行水电工程建设。特别是2013年以来,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本部在宜昌的水电施工企业开始走向海外。全校众多学生家长远赴伊朗、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参加工程建设,与家人聚少离多、不能陪伴孩子成长是很多水电家庭需要面对的现实。

“我们的孩子很多都有‘葛洲坝基因’,爸爸作为水电建设者远赴外地甚至国外。今年我这个班一共有44名学生,其中就有15名同学的父亲都不在宜昌。”曾朝平这样介绍道。

其实,曾朝平自己就是个地地道道的“葛二代”。小时候,曾朝平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每天趴在地图上寻找着峡谷与江滩,寻找着爸爸又去了哪里工作,数着手指头盼着父亲回家。

1995年,大学毕业的曾朝平回到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实验小学任教。相似的童年经历、聚少离多的思念之苦、父爱缺失带来的低落让曾朝平感同身受,因而也更懂孩子们的心。

正在她一筹莫展之际,一次家长的求助,让她开始与书信结缘。

“1995年我刚参加工作,有一名家长找到了我,说她的孩子性格内向,特别想爸爸,问我能不能给孩子的父亲写一封信开导一下孩子?”听到这一请求,曾朝平欣然答应。在信中,曾朝平替孩子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拜与思念,并且请远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多给孩子打电话、写封信关心一下孩子。没过多久,孩子的妈妈欣喜地告诉曾朝平,孩子拿到信特别开心,还表示要好好学习。这次的经历也让曾朝平产生了将书信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当中的想法。

一千封信架起亲情沟通桥梁

自从有了这个想法,伏案写信,将感情注入笔尖成为曾朝平27年来的生活常态。“每个月我都会给孩子和家长各写一封信,向家长们汇报孩子取得的进步、班级的日常活动、可以借鉴的教育方法等。家长如果遇到了教育方面的困惑也会给我写信,更重要的是,我一直在倡导让孩子和家长互相通过书信沟通,这样有助于健康的亲子关系,也能让亲情陪伴孩子成长。”“很多人叫我水电家庭的‘心灵信使’。”说到这里,曾朝平开心地笑了起来。

为了写好一封有水平的信,曾朝平不仅读了很多著名的家书,如《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等,还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家校沟通等相关著作,多年来读书已经成为她的习惯,这也让她在教育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以前给家长写信就事论事比较多,如今能够更加自信地引导家长如何做好高质量陪伴。”写信也在倒逼她不断成长。

那么,文字的力量究竟有多大?这一点在一个名叫小安的孩子身上有了最明确的体现。

小安的父亲也是一名水电建设者,常年驻守在伊朗。缺少父亲陪伴与教导的小安从小内向、厌学、脾气暴躁。为了让孩子能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曾朝平给远在伊朗的孩子的父亲写了一封信,提议他和孩子发起一个“父子约定”,给孩子做好榜样,共同成长。当时远在国外的小安父亲也面临要在语言不通的环境下,带领水电工程队搞建设的困难。就这样,远方的爸爸成了“竞争对手”,孩子立刻有了好胜心,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小安在期末被评为“全科优秀生”,而远在伊朗的父亲也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工作。

“每个月我都能及时收到曾老师给家长和同学们的信,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老师对孩子的关爱,我也会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加油。” 一位学生家长这样说道。

2022年,曾朝平登上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成为敬业奉献的典型代表。在活动现场,谈及自己的收获,曾朝平表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我认为教育就是更好地为学生和家长们服务。对于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水电建设者来说,我教育好照顾好他们的孩子,让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也算是我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1995年至今,27年的时间,曾朝平用近千封、40万字的书信在孩子与家长之间建立了一道亲情的桥梁,而这些“一带一路”上的情感牵绊,也已成为家校共育的一道独特风景。

(原标题:“中国好人”曾朝平:水电家庭的心灵信使)

【责任编辑:王艳艳】

【内容审核:张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