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透过天津地铁10号线“上新”,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时至今日,地铁10号线已开通一周,给许多人带来了便捷。这几年,天津地铁在以近乎平均每年一条的速度“上新”,相比以前也确实快了不少,“更新率”再次来到全国前列——这种由慢到快的历程折射了什么?背后又有着怎样可供我们咀嚼的点滴?
“快”与“慢”:关键“一脚油”从哪里来?
11月18日,天津地铁10号线“清新绿”首发。清晨6时,在屿东城站,年过半百的地铁爱好者郑卫红在骑行了50分钟共享单车后,赶上了首班车。“天津这几年每年都有新线开通,我们觉得非常高兴。10号线有很多特色车站,比如环宇道站的智能客服我体验完,感觉特别方便。”她兴奋地跟记者说。
地铁里,眼尖的乘客认出了她,这是名不一般的地铁爱好者——全国劳动模范、隶属于中铁十八局的一名地铁建设者,曾参与过京津城际和地铁5号线等项目建设,目前仍奋战在地铁4号线的工地上。
共建是为了共享。一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城市的众多基层建设者最感欣慰,也最感荣光。近年来,地铁6号线、5号线、1号线东延段、6号线二期(实为地铁8号线一部分)、4号线南段和10号线的陆续开通,无疑让津城百姓的出行更便捷。还记得2021年12月28日,天津地铁“双线”齐发,三天后的12月31日,也就是元旦前一天的出行高峰,天津地铁客流量便达到了181.52万人次——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疫情,当下的客流量突破200万将可能成为常态。现代化的地铁网络,也有理由重新成为天津人出行的“第一选择”。
在很多70后、80后的记忆里,在上世纪90年代一到天津,就记住了南京路的地铁站。但“要说想当年——”在网络社会,这似已不是什么褒义词,更多是在看到周遭现实后为找回面子的一种“聊以自慰”。的确,天津曾是全国第二个开通地铁的城市,“7047”工程在时过多年之后,那些耄耋之年的建设者回忆起当初把“地铁火车头”推进津城的光辉岁月,依然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但是我们同样要看到,我们“躺在荣誉簿”上并没有快乐多久,天津地铁的建设速度先后被诸多省会城市超越,一度跌破前十……
为什么慢了?因为地质原因,“沉降厉害,还要在豆腐渣一样的地质里开洞,要穿越海河”;因为资金原因,“爬坡过坎、滚石向上的天津,官方财政投入有限”……也对,也不对。“天津地铁怎么了?” 2018年4月,同样带着这一疑问,天津市委巡视八组进驻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开始对集团党委进行全方位“政治体检”。
“巡视发现,该党委政治站位不高,干事创业积极进取精神不足、积极主动作为意识不够,工作上推拖等靠,守摊守成,缺乏担当意识,存在‘地铁越多,责任越重,风险越大’的错误认识……”两个月时间“解剖麻雀”,巡视组精准找到了症结病灶。“不担当不作为”很快得到严肃处理:2018年9月,集团两位主要负责人双双被免职,并公开通报曝光。
“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不作为就是不担当,有作为就要有担当。做事总是有风险的,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四平八稳、顺风顺水的事。正因为有风险,才需要担当。如果工作都那么好干,谁上去都能干,那还要什么担当呢?”
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不破不立!一把刀,保持刀刃向内;一脚油,加速接踵而来。为破解融资问题,我市以地铁项目PPP模式为引领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拓展了重大项目融资模式。近几年来,发起并完成了地铁4号线(北段)、7号线、8号线、11号线及8、11号线延伸线等多个PPP项目政府采购招标,项目总投资1127亿元,实现了多项历史性突破……建设的加速度扑面而来,高峰时在建里程超过300公里。
“新”与“旧”:为何呼吁进一步“开门”?
“2016年末以前开通160余公里,现在增加到286公里、运营车站181座,2025年末全市通车里程将超过500公里。” 地铁建设“从慢到快”所折射出来的问题,无疑还有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之后一般再由社会资本与政府出资代表共同成立项目公司负责地铁运营工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这对很多老百姓来说可能陌生,但对于投资界而言,却绝非新名词,甚至可能不是当年的“唯一之选”——但这其中“质”的转变还是思维理念,是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开创新局,进而综合运用资本运作方式,深化交通投融资机制改革,走出一条地铁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优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所以,我们更需要的是,进一步“打开脑袋上的津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早在2017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天津就将加快建设“创新发展”的现代化天津放在了“五个现代化天津”的首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对此我们深信不疑、也一直着力践行,但现在我们需要在脑海里、在工作中、在前进的每个细节上都烙下烙印的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并且“完整、准确、全面”!
“创新是第一动力”,难的可能不是“一时一瞬”,不是“拼立意、看心情”,而是咬定青山,是排除万难,是中流击水,是百折不挠,是一以贯之,是“苟日新、日日新”!
2022年7月29日上午7时54分,由中国商飞制造的ARJ21飞机平稳降落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现场接机人群心潮澎湃。这是天津东疆综保区以租赁模式成功交付的第2000架飞机,是我国航空史和飞机融资租赁史上又一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10余年间,这片曾经的盐碱滩,从我国融资租赁策源地发展成全球仅次于爱尔兰的第二大飞机租赁中心,业务约占全国八成——国内运输飞机每两三架里,就有一架是通过东疆租赁的!飞机租赁,从0到1,再从1到2000,这其中有多少体制机制、国内国外、规则潜规则的掣肘,有多少需要绕开的障碍或者突破的瓶颈?“都云作者痴,一把辛酸泪。”振臂欢呼的人潮里,每一个“经事知难”的人心底是何滋味,可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积跬步,至千里。胜利,从来只属于敢于不断创新的搏击者!
所以透过加速发展的地铁网络,我们应该愈加正视我们的短板,向创新要动力,我们必须进一步“打开脑袋上的津门”!我们必须开更多的“门”,必须将已经打开的“门”开得更大!
“不能再等了!”因为事业发展不等人,时不我待!
新理念引领新思路,新体制激发新活力,新作为展现新面貌——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需要大家都来做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当下的天津,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激发并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向创新要动力,用创新带实干,以创新谋发展,真创新拼未来!
(原标题:【观察】透过天津地铁10号线“上新”,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责任编辑:肖 好】
【内容审核:张美儿】
相关阅读/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