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西门外街——从昔日的“西门塘”到如今的“便民街”
商报全媒体/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魏铭纬 文/图
如果说“千户所城”是海口最初的记忆,那么“街巷纵横”就是这段记忆留下的深远刻痕。
龙华区中山街道辖下的西门社区,虽然已有百年居人的历史,但最初并不属于海口市的一部分;社区内的主要街道西门外街,虽然如今熙熙攘攘商铺林立,而最初只是荒草丛生的郊野。
明朝洪武年间,为了加强海南的海防建设,海口被设为“千户所”,以火山石筑起所城,防止沿海的海盗袭扰。根据民国《琼山县志》记载,最初的海口所城方圆仅有0.48公里,大体上是正方形状,城墙“五百五十五丈,高一丈七尺,阔一丈五尺……辟四门,各建敌楼。”
兴建的海口所城开辟了四个大门,分别为东、西、南、北门。西门在如今的新民西路与新华路交叉口,城墙之外是大片的湖泊沼泽、荒山野岭,人称“西门塘”,便是如今西门外街的前身。
而不论明、清还是民国时期,西门街都是四门街中最繁华热闹的区域,经济行政中心设于此,名士将领也多居于此,因此一墙之隔外的西门塘也渐渐有人开荒造田,偶见炊烟。
清乾隆年间,不少来自潮州和汕头的商人南下琼岛经商,大多选择西门塘作为商业活动场所,他们填塘造地,建立“潮州会馆”,世代定居于此。一位当时路过海口所城的旅人曾受到潮州商人的款待,在日记中记录下了他所看到的奇异场景:会馆皆是高脚建筑,一直位于水中,与琼北典型的低矮瓦房模样大相径庭,令人过目不忘。
风格奇特的“潮州会馆”作为当时的海口周边一景,吸引了四方商贾云集,因而西门塘渐次繁华,坊市热闹,不输西门之内。
1924年,当时盘踞海南的军阀邓本殷为了扩大势力,将海口独立设市,指挥兵员将所城的城墙拆除。从明代至民国时期,历经五百余年的古城墙在响彻天际的轰鸣声碎散倒下。
今年六旬的冯金莲是中山街道西门社区的居民,从小到大都住在西门外街上。“小时候,我常常跑到街边的古庙里玩耍,里边堆放了非常多的古墙砖,冰冷结实,长满了青苔。我个子小,惹爷爷生气后便躲在这些砖后,爷爷怎么都找不到我。”冯金莲听爷爷说,这些古墙砖是当时拆城墙时留下来的部分砖石,因为寻不到专门的存放地,就被暂时堆在庙里,也没有专人看管,久而久之便被遗忘了。建国后,西门外街上的古庙被拆除,那些古墙砖也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
拆除城墙后的海口重新划路扩街,加快了发展的脚步。西门外街也并入了海口市区,近百年时间流逝,周边的博爱路、新华路、中山路、得胜沙路和长堤路等也在时光中慢慢沉淀下来,成为这座城市主要的道路,向人们展示曾经的风采。
西门外街紧紧围绕便民、惠民、利民的服务理念,通过大力改造基础设施、规范行业管理、调整业态等措施,使商业、餐饮、休闲、文化、卫生服务、教育等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昔日的“西门塘”,如今的“便民街”,使居民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服务。
从西门外街看海口变迁自有意义所在。千百年来,这块琼州首府府城的外滩、拱卫府城的卫所营镇、便利海上交通的津浦港口,正是汇入许多与西门塘一样的风景,才开启了一座城市新的历史。
【责任编辑:周小妹】
【内容审核:吴淑珍】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