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包里的“回家路”——邮递员王德建7年帮助20多名烈士“回家”
新华社济南10月29日电 绿色工装,白色头盔,36岁的王德建每天骑着摩托车奔波六七十公里,把报纸、书信送到山东临沂蒙阴县坦埠镇百姓手里。邮包里除了需要派送的邮件,还有一本《山东籍烈士名单》——工作之余,王德建就查找资料,帮助烈士“寻亲”。
邮递员王德建驾车投递信件。(受访者供图)
“收件人是一名烈士?”2015年的一天,当29岁的邮递员王德建分拣邮件时,一封写着收件人为“烈士公建厚”的信引起他的注意。
寄件地址,是山东省菏泽市张和庄烈士陵园。从2013年起,王德建就在蒙阴县邮政分公司坦埠支局上班,对周边20多个村子十分熟悉。骑着摩托车,跑了一下午,由于地址不详,王德建没找到“公建厚”。按照有关规定,王德建和同事只能将信退回。这是他第一次和烈士产生交集。
王德建在整理由于地址不详被退回的信件。(受访者供图)
平时工作忙碌,王德建也记不清一天要送多少信。但一年后,王德建竟又看到了这封信。这次,信上还多了一句话:“该烈士(29岁)于1947年12月牺牲于菏泽战役,望邮递员同志再辛苦一下,帮烈士找到家。”当烈士陵园的信件再次辗转到自己手里,“烈士”的字眼再次出现在眼前,王德建眼眶湿润了。
29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龄。王德建看着这个年轻的烈士名字,被深深触动了。或许,烈士陵园那边的工作人员,正期盼着邮递员能投递成功;牺牲的烈士亲属,也满怀希望地等待亲人的消息。无论是不是巧合,一定要帮烈士“回家”!
收件地址为“朱下村”。王德建跑了坦埠镇许多村子,但都没打听到“公建厚”。突然,王德建想起,镇里有同音的“诸夏村”。这是个大村,有2000多人。王德建赶到诸夏村,他见人就问,依旧没人认识“公建厚”。这时,一位老人无意提及,诸夏村有人姓龚。或许是“公”和“龚”同音,当时姓氏登记错了?
在龚家胡同,王德建还真找到一位八旬老人,他自称是“公建厚”本家。老人回忆,“公建厚”应叫“龚建厚”。当年,部队经过蒙阴县时,他和正在田里忙碌的母亲说了声“要参军”,家都没顾得上回,就跟随部队离开了。新中国成立后,龚建厚母亲曾去民政部门,打听这个一走就杳无音信的孩子。听说儿子牺牲,母亲伤心欲绝。
几经周折,王德建找到龚建厚侄子龚德营。50多岁的龚德营,第一次收到邮递员关于自己亲人的信,也是不敢相信。在外漂泊了近70年的忠魂,终于“回”到了亲人身边。经比对,权威部门确定“公建厚”就是“龚建厚”。
自那之后,王德建收到了越来越多类似的信。他觉得,能帮烈士找到亲人,是一件幸福的事。
王德建在查阅相关资料。(受访者供图)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行政区划也在变化。加上委托人模糊的记忆和口述,帮烈士寻亲困难重重,但王德建依旧坚持。7年来,他帮20多名烈士找到了“家”。核查人名和地名仍然是不小的困难。王德建说,通过做这件事,他熟悉了党史、军史,也算额外收获。今年6月,他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一个平凡的邮递员,帮助烈士亲人传递了信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王德建说。
邮路寻亲慰忠烈。沉甸甸的寻亲名单,是信任、是寄托,更是希望、是期待!
(原标题:邮包里的“回家路”——邮递员王德建7年帮助20多名烈士“回家”)
【责任编辑:赵康丽】
【内容审核:张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