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王下乡从深度“贫困乡村”到“富美乡村”的美丽蝶变

椰网 2020-07-23 14:36:09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徐明锋 郭晓武 摄影报道)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从深度“贫困乡村”到“富美乡村”的美丽蝶变。

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王下乡实现蝶变

王下乡地处昌江县东南角的霸王岭腹地,东临白沙县,西靠东方市俄贤岭,南与乐东县交界,北接七叉镇,距离县城52公里。地貌类型主要为山地,区域面积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全县辖区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乡镇。2018年底,王下乡被评为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迄今为止全省唯一的一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今年4月30日,“中国第一黎乡——王下乡·黎花里”揭幕仪式在黎花里形象大门前举行,标志着新时代“山海黎乡大花园”中最美的黎族之花绚烂绽放,王下乡·黎花里文旅项目正式向大众开放。

7月22日至23日,记者相继走访王下乡黎花里形象门、三派村、黎山麓驿站、生态休闲型的乡村民宿精品、浪论歌舞广场、皇帝洞、十里画廊、黎苗非遗技艺展示、山货市集,了解6万年前古人类活动轨迹,体验海南岛人类文明发祥地的考古文化,感受到民风淳朴和村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到黎族文化、王下乡旧貌换新颜。

王下乡浪论歌舞广场

在三派村,记者注意到,村民房屋外墙上的一幅幅具有民族风情文化的墙画,有黎家生活、黎族建筑、传统农耕等内容,这便是王下乡打造的独具魅力美丽乡村景观——流动的黎族文化博物馆,围绕王下乡黎族文化主题,借助农舍翻新外立面改造契机,将墙绘艺术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黎乡故事相互结合,让游客更加全面了解黎族的人文历史。

皇帝洞位于王下乡五勤岭,属石灰岩溶洞,从洞内采集到磨制双肩石锛和米子纹、网形纹、泥质印纹陶片等遗物,经初步考证为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代的文物。从皇帝洞沿南绕河往南,是王下乡风景独特奇秀的喀斯特地貌。由于石灰岩长期受水的溶蚀,形成了南绕河奇秀的十里画廊。一边是山崖的奇、险、峻,崖岸高耸,壁立千仞,垂直而下,上有千奇百怪的各种图案,红、黑、黄、绿相间,如一幅巨大的印象派油画长卷,号称“十里壁画长廊”。

记者走访发现,王下乡之前的路不通、电不通、通讯不通的“三个不通”落后状态已经一去不复返,近年来利用绝美的自然风光,以旅游产业培育为突破口,撬动生态旅游发展,积极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集体经济产业模式、建设美丽乡村、实施“教育移民”工程等,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深度“贫困乡村”蝶变为“富美乡村”。

王下乡十里画廊

小诗琪酷爱画画、音乐,从家到学校这段路程,自己走完全没问题

2016年9月21日下午,现任海南省委书记、时任省长刘赐贵来到王下乡调研,在了解到韩诗琪和她哥哥韩志腾均患有眼疾、从小双目失明后,他弯下腰心疼地抱起小诗琪,要求昌江有关部门带孩子到海口去检查治疗,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重见光明。

随后,昌江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协调省卫健委(原省卫计委)等单位,并投入“对特殊困难群众施行特别救助”的“双特”救助金将小诗琪兄妹送往位于海口的省眼科医院检查。遗憾的是,哥哥由于年龄较大,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重见光明的希望落在了小诗琪身上。可喜的是,经过系统性的治疗,小诗琪已在2年前重见光明,自我行动能力大大增强。

今年7月23日,记者在王下乡三派村见到了韩诗琪和她的父亲韩亚命。小诗琪今年8岁,就读于王下中心学校2年级,酷爱画画、音乐,现在从家到学校这段路程,她自己走完全没问题。

韩亚命回忆说,小诗琪在出生不足周岁时,被发现双目失明。因家里贫困,直到2014年,才被确诊为先天性双眼球震颤。当时,虽然小诗琪的治疗还来得及,但贫穷的家庭根本拿不出费用,直到2016年9月21日,小诗琪迎来了命运的转机。省委书记、时任省长刘赐贵在昌江王下乡调研时,发现小诗琪双目失明,随即要求对她进行关怀救治。

韩亚命开心地告诉记者,原先孩子什么都看不到,走路经常绊倒,甚至还摔到沟里。经过治疗,现在好了很多,从家到学校这段路程,她自己走完全没问题。除了免费治疗,昌江相关部门还给小诗琪送来了眼部按摩仪,而且,每三个月都会带小诗琪去海口复查一次。

“诗琪现在不仅可以在本子上写字,色彩辨别能力也很强,就连指甲上粘贴的色纸有多少种颜色构成,她都可以准确地说出。”韩亚命说。

王下乡一角

教育移民、生态补偿、空间管控,守护绿水青山

韩汝雪是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受益者,也是王下乡第一批返乡工作大学生,她好不容易走出大山,见识了外面更广阔的天地,但她还是选择回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7月23日下午,记者在王下乡见到了正在忙碌的韩汝雪。韩汝雪于2016年大学毕业,之后在外闯荡了一年,毅然决定返回家乡,通过考试,她顺利进入王下乡政府,从事扶贫领域工作。

韩汝雪告诉记者,如果不是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她恐怕连中学都读不完,更别谈大学了,回来,首先是一种感恩。而且,家乡如今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从泥巴路到水泥路,从茅草屋到瓦房、平房再到楼房,还有五一亮相的黎花里文旅项目,自己可以见证,甚至参与其中感到开心。

王下乡韩汝雪在唱黎族歌曲

记者注意到,早在2005年,王下乡就提出“扶贫先扶智”的思路,率先探索实施教育移民政策。2006年8月,王下乡首开了海南教育扶贫移民先河,将王下中学271名初中生整体迁入昌江民族中学,实行寄宿制教育;2008年将王下乡各自然村的198名小学生集中到学校寄宿学习,由县政府补贴伙食、住宿、医疗、交通等相关费用。

王下乡通过教育移民减少生态保护区的人口,逐步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外地就业,使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而当山区学子归来,也促进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百姓文化水平,有利于保护好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全乡共有118人实现大学梦,其中有10名返乡大学生参与到脱贫攻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旅游宣传服务等重点工作中,为王下乡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王下乡在守护绿水青山的举措上,除了教育移民,还有生态补偿、空间管控。2007年,王下乡作为海南省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首个农民直补试点,通过签订山林管护合同形式,实现王下乡群众全覆盖可享受每人每月60元的生态补偿金,补偿的实施使烧山砍树现象得到遏制,森林资源得到恢复和保护;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管控,优化生活空间体系,增强红线区实行的管控力度,除政府已批复和审定的规划建设用地以外,禁止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

王下乡一角

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补偿与生态保护,实现金山银山转化

作为昌江县天然的绿色生态屏障,王下乡生态资源丰富多样,风光旖旎,环境优越,拥有最原始的纯美生态山水资源,被称为“昌江肺腑”。记者走访了解到,王下乡区域内民族文化特色显著、丰富,黎风浓郁,流传着无数神秘而动听的故事传说,特色景观比比皆是。有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钱铁洞;有天然溶洞—皇帝洞、地下仙宫等;有人文景观—洪水金字型茅草屋村落;有无以伦比的自然景观—仙女瀑布、南尧河十里画廊等,还有绮丽秀美的田园风光。

王下乡皇帝洞

据介绍,党的十九大以来,王下乡在利用“绿山青山”,保护“绿水青山”时,通过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补偿与生态保护三举措积极践行实施“金山银山”转化。

王下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势风貌和自然生态资源,谋划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生态旅游领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探索建设实施不断深入和成熟。依托优美风光,差异化盘活黎族人民酿酒、黎锦、藤编、牛皮凳制作技艺等非遗文化,深入挖掘古人类文化、民居文化、歌舞文化,深度挖掘、凝练民族民俗文化和特征元素,积极建设农家乐,不断提升旅游接待水平;打造“昌化江畔木棉红,十里画廊黎花里”旅游基地,以十七英里景观长廊、淘金体验线、皇帝洞与钱铁洞联线、十里画廊水陆游览线、热带雨林探险漂流线打造极具特色的山水旅游体验线;正逐步打造成为新时代新理念下“中国第一黎乡·海南香格里拉”文旅小镇的特色品牌。

王下乡村民在跳竹竿舞

同时,通过技术引进及资金扶持等方式,动员群众发挥本乡地区优势,依托独有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橡胶产业、槟榔产业等林木产业,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林下特色经济,如益智林下种植、霸王鸡林下养殖产业等,“以种植为主,养殖为辅,长短结合”的发展思路,全面建设生态型健康产业,推进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链,采用“工业产业园非地”生产模式,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立足特色农产品资源。

此外,积极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延续签订山林管护合同,乡民可继续享受每人每月60元的生态补偿金,王下乡生态补偿总收入达233.86万元/年,使得林权发证率100%,群众满意率99%,林权准确率100%,基本实现“山定权、树安根、人定心”的林改理念。

王下乡一角

村民变成服务员、售货员、演员,黎族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关于王下乡,对于国际旅游岛商报读者来说并不陌生,2016年8月15日至21日,商报采访团6名记者深入王下乡进行为期6天的体验,与王下乡基层干部同吃同住,感受到了大山深处基层干部的艰辛和坚守,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也在暴风雨中体验到了与外界彻底断了联系的感觉。同年9月20日,商报采访团再次走进王下乡,去探访在暴风雨肆虐之后,王下乡的乡干部们和村民们是如何齐心协力努力重建家园的。商报记者进入王下乡,相继刊发了《守候,不让大山里的乡亲没了依靠》《灾后重建》《王下读本》等系列深度报道,获得读者点赞。

时隔四年,7月22日至23日,商报记者再一次走进王下乡,王下乡已经彻底扭转台风天气“经常失联”的被动局面,而记者的采访目的也与此前截然不同,这一次是感受王下乡的蝶变。

王下乡大炎村委会浪论村是处在深山里的黎族村落,大炎村委会妇女主任刘桂芳是1990年嫁到浪论村,谈起村庄的变化,她难掩住泪水,为过去的艰苦生活感到心酸,为现在的美好生活感到激动幸福。

“以前村里都没有人进来,我们外出都不敢说自己是王下乡人,因为贫穷落后,被人瞧不起。现在就不一样了,在外面,说自己是王下乡人,自己会感到骄傲自豪,别人也羡慕,因为现在的王下乡已经焕然一新,成为了美丽乡村。”刘桂芳说,她刚嫁过来浪论村的时候,没有收入支出可谈,几亩山兰当口粮,简简单单过着苦日子,那时候村里见过百元大钞的村民都没几个,近几年村里的变化很大,日新月异。

王下乡流动的黎族文化博物馆

刘桂芳告诉记者,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也多了起来,村民们当起了民宿服务员,纷纷出售牛皮凳、黎锦、藤编、本地芭蕉、小米椒、蜂蜜等手工艺品和农产品,成了售货员,还为旅游表演歌舞,成了演员,村民们都吃上了旅游饭,旅游饭真香。

“王下乡在2019年超前实现全脱贫目标。目前,水泥路已经通达各个自然村,重点旅游路段进行了拓宽改造,安全饮水、通讯光缆和电力设施实现全覆盖,为黎族同胞的出行、饮水、通讯、用电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王下乡党委书记刘永辉说,当前,正在立足王下乡黎族文化和自然生态,以黎族文化为核心,以自然原生态为体验重点,策划开发大型精品旅游项目“中国第一黎乡——王下乡·黎花里”(即:三派村为黎花一里——诗里画里,洪水村为黎花二里——时光里,浪论村为黎花三里——酒里歌里)。

值得一提的是,引进社会资本,投入2000万元发展民宿、农家乐、餐饮等旅游配套产业,形成独特优质的商业业态,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解决当地就业并带动农户和集体增收,带动王下黎族同胞加快奔小康的步伐。

据介绍,王下乡通过“中国第一黎乡——王下乡·黎花里”的揭牌打造,成功将生态环境资源经济产业路径转变为生态旅游产业方向。自今年5月份开放以来,黎花里旅游产业带来3.7万人次,总收入已达到25万元,实现生态旅游从无到激增质的转变,实现产业持续优化,黎族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中国第一黎乡——王下乡·黎花里石碑

王下乡美丽蝶变的三个经验启示

昌江县委书记黄金城表示,王下乡原来是海南最偏远、最落后、最贫穷、最闭塞的乡镇,被戏称为海南的“小西藏”。近年来,通过县乡共同努力,王下发生了可喜变化,由原来的“小西藏”变成了海南的“香格里拉”,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那么,王下乡的美丽蝶变有哪些经验启示呢?据分析,一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植根。王下乡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努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打造“中国第一黎乡”为目标,以发展生态型健康产业、构筑全域旅游大格局为主线,以守护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健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成功探索并实现了“教育移民”、生态补偿、全力挖掘地方民族文化之魂打造文旅小镇等转化路径。

二是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及规划,严守严控生态红线,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绿水青山保护。通过“生态补偿”的方式,让乡民直接尝到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甜头,遏制了“烧山砍山”,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利用得天独厚的天然绿色屏障,通过技术引导,资金扶持的方式,推动林下特色产业、生态绿色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对于乡民来说就是保护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是遵循绿色发展规律。王下乡遵循绿色生态发展规律,利用政府、企业、农民多重组合方式,持力保障“教育移民”和“生态补偿”,合理安排布局,完善基础配套措施,推进风情小镇建设,提升旅游产业质量等发展的过程中,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努力实现绿色发展,科学践行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

【责任编辑:周小妹】

【内容审核:曾   琪】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